“这项技术看似传统简单,但可贵之处在于将焦化、荒煤气制氢与煤焦油加氢3种技术进行了对接,使整个装置形成了闭路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煤,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煤制油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永康给予陕西榆林天元化工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以高度评价。
1吨煤经过了奇妙的旅程,通过无数根大大小小的管道,退去如磐石般坚硬的黑色外壳,流淌出晶莹如水的油。煤制油凝结了几代煤化工开拓者的心血,成就了煤炭产业的华丽转身。
眼前的这一瓶油有一个让人备感亲切的名字:“榆林版”煤制油。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是她的家,如今的她已经由名不见经传的“土姑娘”出落为光彩夺目的煤化工领域新星。
国企的资金、管理优势结合民企的技术支撑开启了煤制油的新征程
陕西榆林地区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当地企业还根据煤种特点,研发出了独具特色的中温煤干馏(兰炭)生产技术,即在600℃到850℃条件下,通过干馏,脱去煤中挥发分,生产出活性好、发热量高达6000大卡/千克(1000大卡等于4.18兆焦)的兰炭。本世纪初,仅神木地区300多家小型兰炭企业的产能就超过2500万吨/年。
然而,兰炭的大规模生产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数亿立方米热值低、难以回收利用的荒煤气被释放到大气中;由于缺乏先进实用技术,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焦油有的被贱卖,有的连同荒煤气一道被“点天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门外黑风家点灯,十步之内看不清,出门百步呛死人”,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榆林北部地区笼罩在一股黑烟下。炼焦企业方圆百里都充满了刺鼻的煤焦油味,老百姓苦不堪言,这一状况引起了陕西省和榆林市政府的关注,他们四处寻找综合利用煤焦油和荒煤气的成熟技术。
2005年,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九届“西洽会”上,怀揣煤焦油加氢专利技术的东北某化工企业管理人员王守峰与榆林市一拍即合,总投资10亿元的锦界天元化工公司(以下简称天元化工)60万吨/年煤干馏、25万吨/年中温煤焦油加氢项目迅速开工建设,并在当年运行投产。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厄运会突然降临到这家刚起步的民营企业头上。2008年5月,投产仅45天的天元化工25万吨/年中温煤焦油加氢装置突然开裂起火,迫使所有装置全面停产,加上资金链的断裂,企业濒临破产。
正当天元化工举步维艰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