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的情况特殊,世界上的两次能源大转换没有完成,而国内农民取暖、做饭还在大量使用秸秆,商品能源则还是以煤炭为主。近来出现的雾霾天气,倒逼我们在环境治理上必须采取“重典”,但病急容易乱投医。
严重的雾霾让笔者想起上世纪60年代黄淮海平原发生的严重次生盐碱化,2500万亩耕地变成了盐碱地,当年治碱与今日治霾类似,治碱找对了方向——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只要做好排水工程,次生盐化很快就治好了。治霾也一样,只要找准方向,也一定能够很快治好。为了弄清方向,首先应算几笔账。
首先,“煤改气”如果将煤炭全部改成气,需要多少天然气(指气体能源)?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除了商品能源中的煤炭之外,还有农村居民取暖、做饭的秸秆也要用气体能源替代。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需要消耗煤炭40亿吨,如果全由天然气替代,约需2.2万亿立方米,而当前全球每年的天然气总消费量不过3万亿立方米。即便算上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要在短时间内增加这么多的天然气供应也将非常困难。
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是努力的大方向,但欲速则不达,幻想在短期内全面实现“煤改气”是不可能的。
其次,决定“煤改气”快慢的关键在于天然气的供应能力。过去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只有1%-2%,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和进口,并取得不错的效果。199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