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大气治理“国十条”发布后,各地煤改气进程加快,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需求迫切。但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由于气源紧张、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各地“煤改气”进程不一,效果并不如预期。
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天然气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形下,应对煤改气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加快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价格机制的进一步理顺,也应加快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应用,适时、适度、适量地推进燃气产业发展。
“奖惩并举”改气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此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细则,提出将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工商业“煤改气”进程。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提出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北京将构建以天然气、电力为主的能源体系,到2017年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不低于60%。为达成上述目标,北京市提出,在2017年前全面关停燃煤电厂,包括国华热电厂、石景山热电厂、高井燃煤热电厂等,同时建设完成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大燃气热电中心。
据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师陈芸颖介绍,为推进“煤改气”,地方政府一般会配套相关政策,有的正面鼓励,有的则是负面惩罚。
“鼓励”方面,各地一般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补贴政策配套,且部分地区的补贴标准与完成时间、锅炉蒸吨相关。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在2014年10月31日之前,完成燃煤锅炉改造且达到要求的单位,每蒸吨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