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五年多之后,国家政策的转向激发了煤制油产业压抑已久的热情。在工业化示范迈向百万吨级量产的十字路口,煤制油产业将会经历怎样的考验?
榆林榆横工业园区北区是兖矿未来能化公司煤制油项目所在地。进入四月,最新一批从兖矿本部调来的员工已经就位,正分批次在项目空地进行“军训”,简单安全培训等程序后,他们将进入车间,跟随熟练工人,贴身学习,为最快明年5月份投料试车的煤制油项目作准备。
兖矿新任董事长上任之后,鉴于煤制油的盈利前景和战略意义,未来能化煤制油项目被列为兖矿“1号工程”,内部将其定位为兖矿“经济增长极”、“利润源”。项目所属的上千名职工,以牺牲假期的代价,不间断推进工程建设。
不算具有技术试验、改进性质的神华直接液化项目,兖矿煤制油项目极可能是国内第一个投产的煤制油百万吨级工业化项目。兖矿项目于2011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主体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毕,如果一切顺利,明年上半年将实现投产。紧随其后的,是神华宁煤间接液化项目和潞安煤制油项目,2012年煤制油审批松动,这两个项目相继获得前期“路条”。
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召开内部咨询会,煤制油、煤制气新政出台在即,需例行专家咨询。能源局官员内部通报了初定规划:到2020年规划煤制油产能3000万吨、煤制气500亿立方米。
相较于目前煤制油所处的工业化示范阶段,能源局新定的煤制油产业规划,将使煤制油产业进入一个百万吨级的工业化新时代。但自煤制油产业化起步,种种质疑声音从未远去,水耗、二氧化碳排放、技术成熟度、经济性等,一直萦绕在煤制油产业左右。
时至今日,即便国家能源局逐渐“松绑”煤制油产业,态度也极其审慎。能源局内部对煤制油定调为“不能不发展,不能乱发展。”因此,这些即将投产或开工建设的百万吨级煤制油项目,除在更大规模上验证煤制油最新技术外,还将承担向外界展示煤制油在上述受诟病领域新进展的责任。而这,或将决定煤制油更长远发展天平的导向——是政府调控趋紧,还是进一步放开?
坎坷的项目
兖矿煤制油项目,从获取前期工作“路条”到未来正式投产,前后跨越时间将近十年。命运坎坷的背后,折射的是国内煤制油产业受政策波动影响的事实。
“2006年2月8日拿到路条,到2009年1月8日,申报核准文件做了147个,去年根据新的要求,又增加了21个。”2013年底某内部论坛上,兖矿集团副总经理张鸣林言语中难掩无奈,“现在主体设备已经立起,就是还没拿到核准。”
兖矿煤制油项目远景规划煤制油产能1000万吨,分两期建设。一期产能500万吨,第一条生产线采用低温费托合成工艺,设计产能110万吨,第二、三条生产线各200万吨,分别采用低温、高温费托合成工艺。
兖矿发展煤制油可追溯至2002年。该年兖矿以百万年薪从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