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的建设,被列入了今年下半年和明年财政推进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
作为我国确定的第一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一期已于2013年12月正式投产运行。该项目不仅获到了国家的重视,也同样受到业界同行的高度关注。示范项目经历了哪些曲折?有何经验可以吸取?有什么教训值得借鉴?为此,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了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明。
煤制气工艺技术可行
中国化工报记者:从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来看,您觉得我国发展煤制天然气在技术路径上可行吗?
张明:作为示范项目,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承担着为后续上马的煤制气项目探路的使命。现在很多在建、拟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都在看着我们,我想首先和大家分享的是,从大唐建设克旗煤制气项目的经验来看,煤制气的工艺路径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国家选择发展煤制天然气的方向是正确的。
中国化工报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的最新进展。
张明:项目于2009年7月首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兴建,分3期滚动建设。其中一期13.3亿立方米装置于2013年7月成功打通两个系列的全部流程,于当年12月18日正式投运入网,气送北京。
截至今年6月3日,克旗煤制气项目已累计生产合格天然气产品超过2亿立方米,天然气甲烷含量超过94%的设计值。在生产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可达到满负荷状态,完全可以达到设计规模,而且产品质量还要优于自然开采的天然气质量。
中国化工报记者:据了解,在大唐之后,还有60多个煤制气项目正“排队”上马。而煤制气项目的关键技术是“气头”的选择。请问在这方面克旗煤制气项目有何经验可以分享?
张明:由于大唐最初就确定采用在其他方面难以利用的劣质褐煤作为原料开展清洁能源转化,所以在反复比选气化技术时,最终采用了具有百年运行历史的碎煤加压气化炉。碎煤加压气化工艺的变换、低温甲醇洗、净化装置等后续处理量减少,能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