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之中,它的市场前瞻性和行业指导性无疑是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除了中国的石化企业,在华外企也十分看重这一规划,也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近日,壳牌、巴斯夫、拜耳、三菱化学、赢创、卡博特等30多家在华外资石化企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举行了一个面对面的对话会,就“十三五”时期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潘爱华表示,石化市场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市场,石化行业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行业。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史,也是外国公司在华发展壮大的成长史,在华外企已经成为中国化工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行业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论是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在践行责任关怀等方面均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来自在华外企的建议和意见将为规划的制定提供一个全球化的视角和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化工报记者注意到,尽管代表们所谈话题十分宽泛,但主题却主要集中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等焦点问题上。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技术创新,须保护知识产权
科技创新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主旋律,这在业内已经达成共识。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十三五”期间为石化行业增长提供内升动力的将是科技创新这个新引擎,而要让这个引擎运行顺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LG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营企划部门总监孙兴起分析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石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石化原料的多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二是市场供给结构性过剩与不足矛盾突出。对此他建议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传统的石脑油裂解装置进行挖潜改造,通过技术升级、降低能耗,来保持竞争力;二是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开拓新领域。”据孙兴起介绍,十几年前,LG化学同样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不强的困局,通过转型和创新发展,LG化学在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等精细化和高端化的产品上开创了新的增长空间。
卡博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