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开的2015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针对我国现代煤化工如何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共提出了5条建议,加强煤化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便包含其中。
关于推动煤化工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呼吁,这早已不是第一次。然而,与10多年来行业快速发展相比,它的标准建设显得且慢、且冷。
标准缺失已成为全行业烦心事
“目前,煤化工项目从设计及选材大都没有专用标准可依,超大规格管道、阀门、设备等标准规范缺失,至今还未得到改善。像我们一样的许多企业都只能参照其他标准,边摸索、边设计、边施工。这就使煤化工项目因设计、选材不合理造成的安全隐患比较隐蔽。而这些隐患在设备投用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法预防,导致事故发生。”某煤化工企业的人员这样对记者抱怨。
“大的方面看,因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等煤制产品标准出台困难,导致产品得不到合理的定位,不被认可或者不能得到合理评价,无法发挥市场的作用;小的方面看,煤化工项目示范的经验无法得到总结,借用石化、化工标准体系出现的相对不合理方面不能得到纠正和借鉴,企业为之反复付出代价。”一位来自煤化工行业标准化从业人员说。
标准的缺失,已成为困扰众多煤化工企业的烦心事。
据全国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制化学品分会(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批准建立,是以煤为原料生产各种化工产品(醇醚燃料除外)标准制定的归口单位)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现行与煤化工有关的标准总数为57项。其中,国家标准52项,行业标准5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非专门为煤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