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基油品加征与石油基成品油相同的消费税,极可能成为压倒煤制油产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记者在第十届中国煤制油与煤化工前沿论坛上听到的与会专家及企业负责人发出的共同呼声。
那么,成品油消费税政策到底对煤制油产业产生了多大影响?带着这一业内十分焦虑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煤制油本已初见效益
经过10多年发展,我国多个煤制油工业化项目已初步显示其经济性与竞争力。
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启文算了这样一笔帐:采用兖矿自主开发的铁基催化剂低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工艺,每生产1吨油品,耗标煤3.441吨,按煤价260元/吨计算,加上财务成本、人力成本、水电等其他费用,1吨煤制油的成本价格不会超过3000元。后期,只要国际原油价格不跌破35美元/桶(折合人民币约215.13元/桶),煤制油项目就有盈利和生存空间。
如果说,孙启文的话还没有获得工业化装置的商业化运营验证(陕西未来能源化工公司百万吨装置今年8月才投入试运行),其可信度多少令人生疑的话,那么,包括伊泰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在内的众多已经运行数年的煤制油项目的业绩,则用翔实的数据,证明了煤制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和较强的竞争力。
以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为例。
其于2009年3月27日顺利产出合格油品,当年共运行102天,实现产量2.51万吨,装置平均负荷率52%,亏损67.45万元(试车费部分抵消);
2010年6月30日起,该装置正式满负荷运行,全年累计运行282天,生产油品9.68万吨,平均负荷率72%,实现净利润198.31万元;
2011年该装置累计运行329天,生产油品15.18万吨,平均负荷率96%,实现净利润2652.25万元;
2012年,该装置运行349天,生产油品17.2万吨,平均负荷率103%,实现净利润14147.21万元;
2013年该装置运行352天,生产油品18.18万吨,平均负荷率113.05%,实现净利润19313.55万元;2014年该装置运行356天,生产油品17.18万吨,平均负荷率111.6%,实现净利润17420.72万元。
截止2014年底,伊泰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累计生产成品油79.9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06亿元,缴纳税费8.74亿元,实现净利润5.37亿元。
而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延伟介绍,神华百万吨煤直接液化装置,截止到2014年底,累计生产油品400余万吨,上缴税金50亿元,实现利润20亿元。
另据记者了解,采用中低温煤焦油延迟焦化-固定床加氢技术制取清洁油品的中煤哈尔滨煤气化有限公司、陕煤化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庆华煤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近几年均取得了良好收益。其中,神木天元化工公司近几年年均利润超过2.5亿元,成为陕煤化集团旗下化工板块盈利大户。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煤(焦炉煤气)经甲醇制汽油企业,在成品油消费税上调之前,同样取得了良好收益。
亚化咨询煤制油数据模型亦显示:当液化原料煤(6500千卡/千克)价格350元/吨时,满负荷运行的百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的成本(不含税)为3983元/吨;当气化原料煤(5600千卡/千克)价格300元/吨时,满负荷运行的18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的成本(不含税)为3902元/吨;甲醇制汽油项目吨汽油加工费(包括催化剂、能耗、折旧等)约1000元左右,在目前煤价、油价和甲醇价格情况下,只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