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摘要:中国在积极推进减排政策的同时,相关矛盾也日益凸显。有关部门为了减轻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出台了减少煤炭消耗的政策,并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大型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项目的批准很有可能使这些努力功亏一篑,将中国推向高碳排放发展的道路,这与去年巴黎气候谈判中中国的减排态度背道而驰。
今年7月,地球之友(FOE)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范围内地下煤气化和煤化工发展历史以及面临环境风险的报告。大嘴君对该报告中有关中国的案例进行了梳理解读,分三部分介绍中国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化工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
中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煤炭生产和加工上已成为国际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之一,近年来绝大多数的煤化工项目也都在中国落地生根。
煤制气
发展:历史和现状
由于东部城市及工业区空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在近几十年间对煤制气技术的兴趣不断增长。为了应对空气污染,中国政府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新的政策包括禁止在特定工业区内建立新的燃煤电厂,减少煤炭消费和钢铁生产,对非化石能源消费设立更高的目标等。其中,天然气作为一种能够降低颗粒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受到了特别的推崇。
为了满足对天然气能源日益增加的需求,中国政府推进了煤制气的发展,在2013年批准了9个大规模的煤制气项目,总产能达每年371亿立方米。到2014年,约有50个总产能达225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正在规划或建设。其中许多项目都位于中国的新疆和内蒙古等西北省份,比起东南沿海城市的郊区,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要小得多。煤炭气化后的合成天然气通过数千公里的管道,输送到东南沿海地区的消费者那里。与天然气类似,被运输的煤制天然气可以被用作工业、发电、家庭用气、商业用气、供暖、交通燃料和农业用途。
2014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