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产业链上的人们,乃至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的人们,正在将目光同时聚焦在煤炭的身上。从5月到1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上演了一番史上罕见的快涨行情,交易市场上,无论是原煤,还是煤炭化工产品,全部一再冲高。现货世界以及期货市场的投资者们,兴奋而又有一些迷惘。
11月8日,四家煤电央企坐到了一起,签署了一份对于整个市场都显得意味深长的煤价长期协议。这一份合同,将5500大卡动力煤的基础价定在了535元/吨。当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606元/吨,而现货市场部分地区的价格高达700元/吨以上。
这样一份定价又定量的长期协议,不仅在时间上来得比往年更早,与以往一单一议价的状况也大有不同。促成这份交易达成的发改委希望,借助这样的先行先试,能够对接下来的煤炭市场高涨行情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幕。自2012年以来,动力煤、焦煤随着实体经济一道告别了快速增长、扩张的轨道,归入平静,并饱尝了刹车转轨带来的阵痛:一些曾经辉煌不已的煤炭企业纷纷告亏,资金链吃紧,产业链上的老板们纷纷弃煤转型。一时间,煤炭成为中国产能过剩最突出的两个行业之一。政府随后启动了一轮严厉的去产能至今仍在继续,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场产业手术,带来一个焕然一新的煤炭行业。如果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成绩看,到目前为止,煤炭的去产能行动成效显著。
但此时,人们发现,局面翻转了。从企业到政府,从上游到下游,从市场到政策,几乎都翻转了。时间和节奏,快得有点让各方都措手不及。
11月8日的煤炭长协,是发改委召开了多达七次以上煤炭价格专项会议之后的成果。6年前,发改委通过一份文件终结了一年一度充斥着“顶牛”、“违约”、“扯皮”等戏剧色彩的煤炭订货会。6年后,在冬季用煤高峰来临时,在市场“煤飞色舞”时,在2.5亿吨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时,煤电长协重回舞台。
2016年的第二份长协很快到来。11月11日,神华、中煤能源与华能、大唐、国电公司签订了电煤中长期协议,协定中长期5500大卡动力煤依然定在每吨535元的基准价,同时约定后续将参照市场变化按照各方分担的原则相应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