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神华宁煤集团年产400万吨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举行首批产品装车发运仪式,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全球单套装置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的背景下,煤制油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十三五”期间,煤制油会呈现一幅怎样的发展蓝图?近日,3位嘉宾来到经济日报社经济圆桌演播室,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对话,为煤制油发展建言献策——
技术难题已破解
近年来,我国在煤制油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但在煤制油发展提速的同时,社会上的质疑声也不少,比如,能源转换效率问题、用水问题等。从技术层面看,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岳福斌:发展煤制油,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能解决我国高端油品短缺问题。从能源革命角度看,不直接燃烧煤炭,将其作为原材料转化为油,可以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从产业布局看,把煤制油项目放在西部,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与发展,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煤制油的发展中,确实有不少人提出了担心和质疑。现在看来,这些质疑基本上都有了答案。比如,有人认为煤制油是用三个能源置换一个能源,不值得。实际上,煤制油的能源获取率是高于电厂的;说它浪费水,但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比一般工业项目省水,而且没有太多蒸发和跑冒滴漏,洁净后可以循环利用;说煤制油会排放很多二氧化碳,会污染环境。其实,煤制油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集中的,容易捕捉搜集,可以当成原材料,实现变废为....